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里,有一部叫做《冒充者》的影片用真人采访与场景搬演的形式,讲述了一个冒充他人身份的骗子的故事。这部纪录片本身充满了悖论的谜团:“冒充者”的确是个骗子,他冒充一个失踪的男孩,并与男孩的家人“团聚”且一起住了很久。然而,从真人采访的部分,我们听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,第一个是这家人的说法,他们沮丧于自己的温情被冒犯、被欺骗;而从冒充者的嘴中,我们听到了他冷血地玩弄他人的告白,并为观众指出另一个线索:这家人如此接纳自己,很可能是为了要掩盖亲手害死失踪男孩的真相。
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,创作者没有也无法给出结论。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确凿发生过的,然而被访者所说的话,故事中暗藏的谎言,颇有表现主义的影像风格,近乎悬疑片的素材叙事结构,似乎早已消弭了“真实”的本质。这部纪录片究竟还是“真实”的吗?
对于这种玄机,王竞老师在《纪录片创作六讲》(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)里给出了敏锐的解答。书中以经典纪录片《细细的蓝线》为例,对其中采访与搬演的手法进行分析,深入探讨了“真实”的逻辑和纪录片的“真实”契约,以新角度阐释了这个困扰学者与创作者多年的问题。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启示是,纪录片的基础观念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