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时候直视一个词语,一个再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的词语——慰安妇。一个在多年里,从未被忘记的群体。
仅中国,在1932年到1945年间,被日军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。到了2012年,公开资料显示,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。至今,中国内地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5人。
这个数字仍在减少……
韦绍兰老人,就是那三十二分之一。影片的43分钟,只不过是记录她人生,薄薄的一页书。
一页,就让你读出力透纸背的沉重。
有些历史,不能忘记。
当时全国仅剩32位“慰安妇”幸存者,故将片名取为《三十二》。
2015年,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-永久收藏
生命是什么?这部纪录片诠释另一种含义。
《三十二》以“山水甲天下”的桂林漓江打开尘封的往事。
你不会想到,在这方灵山秀水,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。
1944年,韦绍兰被日军掳走,送至马岭慰安所。噩梦开始于此。之后,慰安妇成为了她另一个身份,一生最耻辱的身份。
广西马岭镇慰安所遗址
2012年的冬天,镜头下的韦绍兰92岁,住在这间瓦房。
《三十二》很静,只用镜头安静地记录老人日常生活,没有旁白与煽情的配乐。
一天生活开始了,像所有普通老人一样,淘米煮饭,洗衣洗菜。很难想象,韦绍兰在1944年的马岭慰安所经历了什么。
如果她不说,谁又知道她经历了什么……
七十年,很长,长到是我们的大半生。时至今日,韦绍兰依然记得那一年的故事。她坐在床边,用当地的土话,开始讲述。
92岁的韦绍兰逻辑依然清晰,只是,语言极其平淡、简单,听不出太多情绪。但随着叙述的深入,你会发现,记忆是怎样牵动着她的每一条神经。
某个封藏的角落忽然被碰触了一下,掩面而泣。
嘴里继续说着,却不由自主捏紧了双手。
最后是怔然望向采访者,沉默,无言。
是因为领到了钱,才舍得坐车回来?还是走去已经用尽了体力,回来只能坐车?或者在镇上遇到了同村人,顺带把她捎回来?不知道。正如我们不知道,韦绍兰老人如何度过了那些默默垂泪的日夜。我们也不知道,还有多少个像韦绍兰一样的老人。
如果没有《三十二》,你不会知道韦绍兰老人在那时怀了孕;你不会知道罗善学内心的挣扎;你不会知道92岁的韦绍兰,依然忘不掉70年前的那一天……
纪录片的最后,韦绍兰老人回忆起十三四岁时,她和一群男女青年,围着邻村的老伯学唱民谣,好开心,像接新娘子一样。
镜头慢慢上移,转为空镜,从人世抽离到自然,和开头是一样的景色。这时响起了老人唱的民谣:
日头出来点点红,照进妹房米海空。
米海越空越好耍,只愁命短不愁穷。
天上下雨路又滑,自己跌倒自己爬。
自己忧愁自己解,自流眼泪自抹干……
有些经历,在时光的打磨下,会铭刻进你的身体。当诉说到自己的遭遇时,语言朴实的韦绍兰老人,居然说出了像诗人般洗练的表达,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。
在这个句子面前,多少人的文笔都要黯然失色。这是苦难天长日久的结晶。韦绍兰老人居然不止一次地说了,“世界真好”。
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“慰安妇”纪念日,一部反映日军“慰安妇”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《二十二》将在全国公映。中国“慰安妇”题材纪录片第一次在院线展映,本身就是公众支持和参与的结果,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不忘战争伤痛、坚决铭记历史的态度。